為人體不能自行合成或是合成量不敷使用的有機化合物,而腸道微生物可合成少量的維生素B、K及皮膚產生的維生素D。
1.不能自行合成,需藉由飲食攝取
2.需求量少卻能夠維持生命
3.維持生長發育
4.作為輔酶,促進體內新陳代謝
5.不產生熱量,也不能作為身體組織材料
維生素分類:
1.脂溶性維生素,可溶於有機溶劑 – 維生素A、D、E、K
2.水溶性維生素,可溶於水 – 維生素B群、C
在理想的情況下,脂溶性維生素吸收取決於小腸的胰脂解酶、膽汁與黏膜吸收率,一般能達到40 - 90%,且可被脂肪細胞或肝儲存,與此相反的水溶性維生素吸收率雖可達到90 – 100%,藉由血液運送至身體的各部位,但也容易經由尿液排除,通常在未開發中國家維生素嚴重不足而引發疾病的狀況較為常見。
以下來介紹維生素A
是視網醇的衍生物,與葉黃素形容為兄弟,同樣都是類胡蘿蔔素族,分支不同,都是對於眼睛視覺有幫助的一族,但也因此同時使用後吸收後會互相競爭代謝途徑,因此可以利用時間差來攝取達到效果。
1.參與眼睛、四肢、胚胎、神經、心血管系統的發育
2.視力的影像接收、夜間視力
3.免疫系統,上皮組織免於病媒入侵
但過多過少都不行,因為可能造成:
再幫大家整理一下維生素A,為脂溶性,可儲存在肝臟,在保健食品中葉黃素與維生素A放在一起可能會競爭吸收,在美容產品中作為修補上皮組織,吃到過量會中毒導致皮膚黃、頭暈、噁心甚至落髮,若吃不夠會導致夜盲、乾眼甚至失明,回想一下每天的飲食維生素A有吃夠嗎?
美國農業部、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2019版
文:營養師 奈森
Chrome: https://www.google.com/chrome/browser/desktop/index.html